等级保护的级别有哪些?等级保护的范围是什么
等级保护是指对国家重要信息以及存储、传输、处理这些信息的系统进行分等级安全保护。等级保护的级别有哪些?等级保护主要是分为五个级别。这五个级别是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被破坏后的危害程度来划分的,等级越高,对系统的安全保护要求也就越高。
等级保护的级别有哪些?
第一级(自主保护级):
损害程度: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,会对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,但不损害国家安全、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。
适用对象:一般适用于小型私营、个体企业、中小学,乡镇所属信息系统、县级单位中一般的信息系统等。
第二级(指导保护级):
损害程度: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,会对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严重损害,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,但不损害国家安全。
适用对象:一般适用于县级某些单位中的重要信息系统;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内部一般的信息系统,例如非涉及工作秘密、商业秘密、敏感信息的办公系统和管理系统等。
第三级(监督保护级):
损害程度: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,会对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产生特别严重损害,或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,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。
适用对象:一般适用于地市级以上国家机关、企业、事业单位内部重要的信息系统,例如涉及工作秘密、商业秘密、敏感信息的办公系统和管理系统;跨省或全国联网运行的用于生产、调度、管理、指挥、作业、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以及这类系统在省、地市的分支系统;中央各部委、省(区、市)门户网站和重要网站;跨省连接的网络系统等。
第四级(强制保护级):
损害程度: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,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,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。
适用对象:一般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、重要部门中的特别重要系统以及核心系统,例如电力、电信、广电、铁路、民航、银行、税务等重要部门的生产、调度、指挥等涉及国家安全、国计民生的核心系统。
第五级(专控保护级):
损害程度: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,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。
适用对象:一般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、重要部门中的极端重要系统。
等级保护的范围是什么?
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,我国将网络安全保护划分为五个级别,从一级到五级,级别越高,要求越严格。
等保一级,自主保护级,一般适用于小型企业、个体企业、县级单位中一般的信息系统。
等保二级,指导保护级,系统遭到破坏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,但不损害国家安全,一般适用于县级单位系统或市级单位内部一般系统。
等保三级,监督保护级,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,一般适用于市级单位重要系统,省部委的门户网站等。
等保四级,强制保护级,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国际安全造成严重损害,适用于国家重要部门、重要领域的重要系统,如电力、电信、铁路、银行等。
等保五级,专控保护级,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的损害,适用于国家重要领域、重要部门中极端重要的系统。
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,最常见的是等保二级和等保三级。
等级保护对象受到破坏后,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,或者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损害。等级保护的级别有哪些?以上就是详细的解答,积极做好等级保护工作,可以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使用。